“如果价值观错了,规模越大,伤害越大”
精选文章
2018-11-15


今年10月,好公益平台公布了国内首个公益产品规模化标准——“益次方”商标的授权标准。好公益平台对“益次方”的定义是,益次方即“益的n次方”,意为公益产品实现成效和影响力的成倍扩大,并逐步实现服务规模、成效和影响力的指数级增长。被授权益次方商标使用标志着公益产品已经取得了规模化的显著成果,成为行业示范和标杆。


标准出台后引起了行业热议。“规模化”是我持续关注和研究的议题,认真研读益次方标准后,我就公益产品规模化和益次方标准有一些浅见,希望与业内同道交换观点、互通有无。


刘晓雪头图.jpg


标准有两种不同类型


在正式说“益次方”标准前,有必要先对标准的类型进行区分,这样将更有利于我们管理对某个具体标准的期望。

在我看来,标准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发展型”评估标准,其出发点和目的是通过指标的测量,帮助评估对象发现问题、做出改进。

一种是“评价认证型”标准,其目的是判断是否符合某种条件,对符合条件者授予某项资格或荣誉。

这两类标准因目的不同,设定的原则和内容会有差异。好比同样是体检,在职员工的体检是为了帮助员工做好健康管理,而入职体检是为了印证求职者是否符合健康标准,能否雇佣。我认为好公益平台“益次方”商标授权标准属于第二种,即认证类标准,主要目的是评判是否具备某种资质。


认证类标准设定的原则


作为认证类标准,在设定评估指标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指标是不是可观测、可衡量;

指标的观测和衡量是否具有客观性,即不同的人评价可以得到近似的评价结果,因人而异的程度较小;

指标是否具有代表性,可以反应出被评价对象在某方面的真实情况。


只有这样,标准才会具有公信力、可操作性,才能真正被认可、实施和推广。在了解了“益次方”标准的类型以及指标特点后,我们就来看看具体的指标。


对“益次方”指标的评价


“益次方”的指标一共分为4个大维度,13个子维度。从指标的特点上看,都是比较外显的、结果性的指标,尤其是第一部分“量的维度”和第二部分“质的维度”的指标。第三部分“运营模式转型”维度的指标虽然偏过程,但基本还是在衡量外显出来的要素。这点与“认证类标准指标设定原则”的前两点是一致的,即:尽量寻找可观测、可衡量、具有客观性的指标。

 

那么,这些指标维度的选取能够预测好公益平台想要认证的“公益产品成效和影响力的成倍扩大,并逐步实现服务规模、成效和影响力的指数级增长”这个目的吗?从一级维度的选取上看,我认为基本还是涵盖了的,只是若要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具体来说:



1. 量的维度


既然要规模化,当然要看在数量层面的影响。这个影响从受益人,到项目点,到覆盖县域数量,再到合作伙伴的数量,较为全面了。其中在受益人数量标准上,其指标是“受益人群占社会问题涉及人数的比例”,使用“比例”比使用“绝对数量”要公允一些,但操作起来仍有难度。因为不同类型人群的分布情况及服务难度是不同的。例如:服务临终老人,老人们居住的社区或医院是有一定密度的。如果服务对象是贵州或云南贫困山区的小规模学校的学生,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距离是以几十公里山路为计的。两者规模化在数量上面临的挑战程度不同是显而易见的。

 

更可行的方法是在同一议题下,评价不同公益产品或公益组织的服务规模和效率,但这受制于同一个议题下优质公益产品和服务的数量。或者,评价目前的服务规模与未来一段时间内有望实现的规模的增长情况。总而言之,量的衡量很重要,但具体的衡量标准以及如何衡量需要再落实一步。


2. 质的维度



这个维度非常重要,没有质的量就是泡沫。很高兴“益次方”看到了这一点,将其作为重要的标准之一。


记得十几年前,乡村图书馆的建设在全国开花、如火如荼,但是这些乡村图书馆对乡村儿童阅读的影响是非常微小的。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乡村图书馆开放的时间非常短,孩子们的阅读时间很有限;第二,馆内书籍并不适宜儿童阅读。我就曾清理出一大批有关马列毛选、科学发展观、农机技术的书。这种“规模化”对乡村儿童来说是没什么意义的。后来,乡村阅读推动的主流模式变成了“班班有个图书角”式的项目模式,严格选配适宜的童书,增加了书籍的可及性和可读性,阅读效果就有了明显提升,很多公益组织还会匹配校长及教师的培训和其他支持。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改善受益人群的状况,解决社会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其关键路径和关键干预点是需要探索的,其有效性是需要被检验的。如果抓不住这些关键的影响点,规模也可以做的很大,但对解决问题就不一定奏效。

 

为此,质的标准的挑战同样来自于“如何评价,谁来评价”。因为不同议题的关键影响点千差万别,又需要基于结果和成效的验证。好公益平台认证的是不同议题的公益产品,很难让工作人员在每个议题上都成为专家,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来探测成效和抓住关键干预点就变得非常关键。

 

关于关键干预点,歌路营的新1001夜项目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们在大规模推广前做了科学影响评估,通过评估发现“故事播放频率”对孩子改变效果的影响非常大,如果每周播放次数低于3次,则效果不显著;3次及以上就能看出显著变化。为此,歌路营在规模化推广的过程中,严格监控播放量这个关键点。这也决定了在建立运营模式的关键流程时需要重点把握什么,自然地引出了第三个维度——运营模式的维度。


3. 运营模式的维度


如果说量和质是以结果论英雄,运营模式维度就有一些过程评价和过程管理的意味。而且你会发现如果这一点做不好,量和质也是不太可能实现的。

 

关于公益组织运营模式的转变,“从我到我们”是非常形象的表述,这五个子维度的设置也非常关键,包括有专人负责——体现机构的重视程度和可能的效率;有技术支持,即具有输出模式和培训发展落地方的能力;有落地的网络能够真正落地;有质量监督体系以保证质量等。

 

我认为不足的地方是,这一维度中的子维度“项目执行模式转变,从自己做到大家一起做”的含义,与整体第三大维度是重合的,建议这一子维度进一步细化,比如举例出不同的项目执行转变模式。另外,在维度的命名上,我更愿意称它为“战略及组织能力”,以突出这部分的重要性。

 

公益产品和服务要想实现规模化的影响,需要非常大的动能,包括机构的愿力、机构资源的战略性投入、有目的的组织能力规划和落地等。整个机构都要为之转型,引进或培育核心能力,做相应的组织架构调整。具体体现为某些专职岗位的设置和专门人员的引进、培养;开始建立起相应的流程和机制,如:技术和品牌授权、培训机制、质量监督流程和机制、伙伴网络构建,等等。这是一个系统性的组织能力的升级。这种战略及组织能力升级的准备情况、成熟情况将极大地影响规模化量和质的结果。


4. 应增加“价值观和原则”维度


“益次方”授权标准还有一个加分项,即政策改善和公众参与。除了以上四个维度,我认为“益次方”商标授权标准中应增加一个维度:即“价值观和原则”维度。它可以作为单独的一项,也可以作为第三大维度中的子项,因为这一点体现了公益产品的独特性。

 

我相信,每个公益产品都包含了其对社会问题的解读,体现了某种理念和价值观,在实施操作过程中也必然会有一些重要的原则。例如:麦田基金会在对志愿者进行培训时就非常强调这样的理念——“谢谢这些孩子给了我们一个表达爱的机会”,这与“你们好可怜,我来拯救你们”所传递的价值观是非常不同的,对志愿者和孩子的影响也必然不同。

 

公益产品大部分是靠人来传递,实施的人秉持什么样的价值观、用什么样的原则做事,将直接影响公益产品的效果和对社会的影响。而这些是可以在公益产品和具体的服务流程中体现出来的。如果价值观错了,规模越大,伤害越大。为此我强烈建议增加有关价值观和原则的维度。


以上是我对“益次方”商标授权标准的一些浅见,感念有这样的契机把关于规模化的思考做一点梳理。如果真的能够促进优质公益产品规模化,更大范围地解决社会问题,更广泛地传递进步的价值观,我觉得意义是非凡的,当然,挑战也是非凡的。

平台动画 产品招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