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冰洁
10月14日下午,在北京东直门附近一处录音棚内,播客节目《日谈公园》正在录制一场关于“我们如何老去”的对话。这场对话由南都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南都基金会)发起并支持,几位在助老领域深耕多年的公益人受邀分享对社区养老和安宁疗护的思考。
作为国内资助型基金会的先行者,南都基金会多年来通过精准赋能、促进行业交流、链接社会资源等举措,有力推动优秀助老公益项目的推广与迭代,其创新实践对改善助老公益行业生态、探索高质量公益助老方案具有深远的意义。
为深入了解南都基金会在助老公益领域的赋能路径及其对行业生态建设的意义,记者近日走访相关公益组织和公益人,展开深入探讨。
精准赋能公益组织和公益人
在北京市石景山区乐龄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记者见到了中心创始人王艳蕊,她分享了中心在社区养老方面的实践和经验。该中心2006年以服务社区孤寡老人起步,逐步打造出集居家、社区和机构于一体的养老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护理陪护、送餐、助医等服务。2018年,该中心“乐享银龄社区居家养老综合解决方案”入选南都基金会好公益平台项目。
“好公益平台的目标是推动优质公益项目规模化,从而增加有效供给,提升公益资源的使用效率。”南都基金会秘书长彭艳妮表示,分析和梳理优秀公益项目的实施模式并清晰、完整地呈现出来,可以较大程度降低行业的学习成本与试错代价,使后来者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创新,从整体上提升助老公益服务的专业水准。基于此,南都基金会引入专业力量,帮助乐龄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系统梳理并推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与此同时,乐龄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积极参与南都基金会组织的各种培训和交流活动。“在中心发展一度面临困境时,我参加了‘涟漪领导力践行之旅’培训,获得了继续走在助老公益这条路上的知识和力量。”王艳蕊说。
“面对数亿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单一组织的力量杯水车薪。因此,南都基金会没有选择直接下场提供养老服务,而是选择扮演意义更为深远的角色——‘赋能者’与‘生态共建者’。”彭艳妮介绍,以需求量大、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公益项目为切入点,对助老公益机构进行精准赋能,是南都基金会在微观层面赋能助老公益的路径。
“基金会提供包括资金资助、能力建设、资源链接等在内的系统性、长期性陪伴成长支持,以深度赋能模式提升受助机构的专业化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彭艳妮说。
催化协同共生的行业生态
受益于南都基金会的深度赋能模式,北京十方缘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十方缘公益)通过自身的能力升维推动了行业发展。
据十方缘公益理事长方树功介绍,2016年,十方缘公益的“老人心灵呵护服务”项目入选好公益平台项目。对接中,了解到十方缘公益开展的临终老人心灵呵护工作没有可以对标的组织和模式,南都基金会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
针对各地助老公益机构间交流不足、信息不畅的问题,南都基金会为好公益平台支持的助老公益机构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促进机构间的经验分享和交流。十方缘公益多次组织机构成员参加由南都基金会支持的“集火”影响力规模化共学社群、好公益平台伙伴交流、“雁翎计划”等行业交流和培训活动。
“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减少重复探索的成本,并激发出很多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树功说。
十方缘公益在快速成长后开始深度参与行业共建,联合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82家(个)老人心灵呵护中心、小组和项目组,构建了覆盖全国范围的老人心灵呵护公益服务网络。
在此基础上,南都基金会还给予资金和专业资源的支持,引导十方缘公益在机构发展战略规划中关注更深层次的行业发展议题、推动临终老人心灵呵护服务标准建设。
2016年,十方缘公益联合36个城市的老人心灵呵护中心,共同发起成立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心灵呵护工作委员会,为老年人心灵呵护服务标准化和行业化搭建平台。十方缘公益还发布《老人心灵呵护工作指导手册》《老人心灵呵护团队标准》等文件,每年出版《老人心灵呵护行业报告》,并出版发行《老人心灵呵护理论与实务》等五本专业书籍,研发出一套本土化的临终老人心灵呵护技巧与方法体系,在全国480家老人心灵呵护中心推广。
“推动公益行业资源在内部流动、互动、联动,是我们在中观层面的赋能路径。”彭艳妮说,“我们鼓励公益创新,希望前行者的探索可以为后入场的公益机构提供经验,以加速提升养老服务有效供给的输出量。”
实现公益传播的破圈
谈及为什么要支持助老公益人参加面向社会公众的对话节目,彭艳妮说:“广泛链接圈外资源,改善公益慈善行业的外部发展环境,是南都基金会在宏观层面的赋能路径。”
南都基金会积极帮助公益项目延展对外链接触角,支持项目参与各地举办的优秀公益项目推介会等,促进项目与政府部门、企业社会责任部门、媒体、爱心人士等有效对接,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关注、流向助老公益领域。
2020年,针对公益机构普遍缺乏有效传播自身价值、建立公众信任能力的现状,南都基金会发起“公益好声音”项目。
上海市长益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钟铁华告诉记者,2022年9月基金会的“有爱不留守——乡村助老员支持计划”入选好公益平台项目。随后,在南都基金会支持下,该计划在对外传播方面有了很大突破。
2023年10月17日,在“公益好声音”项目支持下,上海市长益公益基金会开展了“有爱不留守——互助养老让乡村留守老人有所依、有所为”主题媒体沙龙,邀请16家媒体记者、乡村养老领域专家、助老公益组织负责人及一线社工,共同探讨公益组织参与乡村互助养老的方式和路径。
“那是基金会第一次以媒体记者为对象开展传播活动,为后来独立开展高效的传播活动打下了基础。”钟铁华回忆,“从确定议题,到准备分享资料、邀请媒体记者,再到活动结束后的复盘分析、经验总结,南都基金会全程陪伴、给予支持。”
在那场沙龙活动现场,云南省施甸县益苗社会公益事业服务中心负责人杨建媛分享的案例,引起众人关注,多位记者对她进行了采访和报道。钟铁华由此受到很大触动:“乡村养老的现状只有更多地被倾听、被看见,才能更吸引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对南都基金会在赋能过程中呈现出的“尊重、信任、激发内生力、共同成长”等理念,钟铁华表示赞赏:“这种格局和实践,对公益行业生态链的形成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ncqJE3_CNHdTGQLaL2L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