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纷繁变化的系统中如何找到“我”并保持专注?TA们这样说
精选文章
2022-12-06


编者按

11月初,好公益平台与悦享新知联合策划推出了“发展策略&规模化路径选择”主题系列访谈,邀请代表性的平台产品负责人和大家聊聊不同产品的规模化路径选择和关键点。在本季访谈最后一期沙龙中,童萌亲子园、十方缘和义仓的负责人毛磊、方树功和闵雄与好公益平台负责人杨丹围绕应对纷繁变化如何找到“我”并保持专注展开了一场对话。


本篇内容包含:

  • 要点回顾:从看见组织到看见人,遇事不决问用户

  • 直播回看入口&直播问答文字版回顾



要点精炼版

看见组织到看见人,遇事不决问用户


图片



1. 关于系统,除了服务对象(用户),还要看见谁?


方树功(十方缘):从内向外看到不同层面的相关方。


闵雄(义仓):看到具体做事情的人。


毛磊(童萌):从看见组织到看见人,既要看到作为一个组织的相关方,还要看到这个组织中与我们合作的具体的人。


2. 关于,如何找到独特优势与定位?


毛磊(童萌):1)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做的过程中慢慢就会找到定位;2)多听过来人的分享,少走一些弯路。


闵雄(义仓):定位是一个在向内看和向外看的张力之间、在舒适圈和学习圈之间来回波动的,不断探索和认识自己的过程。


方树功(十方缘):做别人不做的,通过分享和合作,去实现最终的更大的目标。


3. 关于”X“系统,如何应对变化?


方树功(十方缘):变化是永恒的,没有绝对的好和坏,做就好。如果你非要我给一个答案的话,我有几句话:1)答案只有你知道;2)答案在问题中;3)答案是涌现出来的。


毛磊(童萌):我觉得有三点,1)提出好问题很重要,要学会把变化转化成问题;2)应对变化是个人主动选择的过程,没有标准答案;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闵雄(义仓):每个产品都有生命周期,不断地反思和学习,从外部获得启发,可能是解决问题、穿越周期的有效方法。


杨丹(好公益平台):守正创新,不变的是使命,如何应对变化是一个内修外练的过程。


4. 给伙伴的一点建议


闵雄(义仓):在竞争激烈的红海中,把有限的资源聚焦到最有价值的需求点,力争实现单点突破。


毛磊(童萌):遇事不决问用户,洞察用户需求后,肯定会有个做减法的过程,从那些失败的教训中,找到做选择的真实证据和参考。


杨丹(好公益平台):分享尼采的一句话: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的时候,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其实可以多问一下,我们的机构到底为什么而活。


方树功(十方缘):放下规模化,才能实现规模化。放下不是放弃,放下我,破除我执,才能实现更大的愿景。




直播回看入口 

图片


详细问答版

 


Q1

简单介绍一下各自正在开展规模化的公益产品


毛磊(童萌):童萌亲子园是一个与社区或社会服务机构联合共建,通过盘活以儿童之家为代表的闲置社区公共空间、支持宝妈在家门口就近创就业的方式,为社区中普通收入的0-3岁幼儿家庭,提供离家近可负担值得信赖的亲子早教服务。


给产品下定义是个做减法的过程。后半句目标的部分,为谁提供什么服务,一直没有变;但是前半句方法的部分,和谁合作,用什么样的空间,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一直在不断调整和聚焦。


闵雄(义仓):有别于传统义仓的公益粮仓概念,现代义仓是以中国传统慈善文化为基底,回应居民需求,重塑邻里关系、推动社区互助,解决社区问题的一系列社区工作方法的总称。


方树功(十方缘):十方缘组织志愿者义务为中国4000万重症、临终老人提供爱与陪伴服务,满足他们面对死亡感到孤独恐惧时的心灵呵护需求,让每一个生命在爱与陪伴中,在宁静祥和中走完人生最后的路程。


Q2

在探索、验证、选择的规模化过程中,除了要看见服务对象/最终用户,还需要看见哪些比较重要的利益相关方?


方树功(十方缘):形成爱与陪伴的文化,让陪伴老人的方法技术走入千家万户、成为我们的一种文化,需要不停地拓展对相关方的认知。十方缘经历了从只看见服务的老人,到不断拓展看见不同的相关方,然后和相关方一块去服务老人,这样的一个过程。

最初是眼睛只盯着服务的重症、临终老人,中国人比较忌讳谈死亡,一般就简称老人了。随着服务老人的规模越来越大,发现很多爱心人士也愿意去服务老人,就组织大家一块去做志愿服务。


在做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发现,天天和这些老人在一起的是养老院、家政、医院的从业人员,就开发了培训产品,专门对这三个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赋能,让他们也学会这种陪伴老人的方法技术,更好地为老人服务。

再往后发现,其实家家都有老人,老人最希望的是家人可以很好地在心灵上陪伴他们。我们就聚焦在老人身边的家人,给他们提供线上线下的培训以及社会活动,来支持他们学会这种方法。

后来进一步发现,除了这些相关人员,还有更大的相关方:政府、行业、学科,影响这些宏观层面的相关方,可以让整个社会议题或者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真正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解决,让所有老人都受益。

我把十方缘十二年的探索,看见不同相关方的过程总结为:做就好”“在就好”“爱就好

  • 做就好,是指只有在真正的服务中去做,才能体验到更多的方法、更多的通路去服务好老人;

  • 就好是指任何通路、任何方法,都没有绝对的,只是在特定的时空点是不是最恰当的,是不是最轻松自在的,是不是能更好更快更多的去靠近服务对象;

  • 爱就好,是说真正你喜欢它,就有无穷的方法、通路。


闵雄(义仓):与童萌、十方缘由创始人推动规模化的角色不同,义仓规模化的过程中先后有四、五位项目负责人,我也是一位项目负责人

因此,我想从这个点来说,执行人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相关方。要看见规模化过程中具体做事情的人,不管是理念和文化的认同与传递,还是标准和流程的落地与执行,都需要由具体的人来更有效地执行和传承,这个角度我认为非常重要。

毛磊(童萌):我很赞同方老师刚才说的,很多事情、很多人,是涌现出来的,而不是规划出来的。在做的过程中,你做的事情和你的气质,吸引到了跟你有相同价值观或者有相同阶段性目标的人,跟你阶段性地走到了一起。

闵雄那一点也特别好,我觉得可以把它叫做从看见组织到看见人。组织是个挺抽象的概念,童萌有社区的合作组织,有落地的共建机构,在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去考察整个组织的文化和气质是否跟我们相同,我们同样也需要去考察组织里面具体跟我们对接和负责的那个人,他是否要和我们的文化气质或者说工作的性质是否匹配。

这其实也是过往早期的时候我们忽略了,或者说考察得不够,比如说我们找一个合作机构,可能我们觉得这个机构不错,就觉得这个机构选的人也不错,后来我们发现他觉得合适的人和我们业务合适的人其实不一定是一致的。

可能在不同的阶段,按照方老师的说法,我觉得这些利益相关方,都会依次出现,同时他们出现以后,可能我们不仅要去看到这个组织,也要看到这个组织里面的每一个很具体的人,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人生,他们的诉求是什么?他们的期待是什么?这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Q3
在看见不同相关方、看见系统的兴奋恐慌中,如何找到的独特优势和角色定位?

毛磊(童萌):我觉得有两点,1)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做的过程中慢慢就会找到定位;2)多听过来人的分享,少走一些弯路。


首先比较概括性的一点,就还是回到方老师说的,你做了之后,慢慢就会找到自己的定位,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者说机构或自己最擅长的点在哪里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试错,试出来。


怎么在这个过程中识别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产品经理或者具体负责产品的同事,除了去听取二手的信息之外,还要去一线感受利益相关方给你的最直接的互动和反馈遇事不决问用户,这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还有一点,如果伙伴们可能是刚刚想做,或者刚刚开始做一段时间的,我倒是觉得不用太早去考虑这个问题,先做,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可以比较好的去发现什么是你真正最擅长的点,然后你才有可能在那个点去突破。其实真的是做出来的,早期不要去做太多太大的规划,包括我们到现在也没有太多比较长远或者宏观的规划,也都是还在不断的做,一边做一边认识自己。


但同时我觉得还有一点可能是会对大家有帮助的。比如好公益平台跟悦享新知做的分享,这一期有三家伙伴,后面还有好几期很多伙伴,可能我们不能叫标杆,但是我们也算过来人。如果你觉得你的产品或者业务,跟谁的机构是比较类似的,我相信你一定有办法找到联系方式,跟过来人交流是一种非常好的、少走一些弯路的潜在的办法


闵雄(义仓):定位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认识自己的过程,是在向内看和向外看的张力之间、在舒适圈和学习圈之间来回波动的过程。


其实项目定位也是一个不断去探索,不断去认识自己的一个过程。就像我们上一次谈到张力的部分,我觉得张力有两个方向。


第一块就是个人成长的方向,应该是向内看的,是项目的创始人或机构的负责人的心态与个人的需求、组织的需求之间的关系显现,它其实是会影响到组织的战略,或者说规模化过程当中的策略,这是第一个部分。


第二部分是机构发展的维度,更多的是向外看,看到外部的资源。当资源来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去接受它,或者说我们按照资源的一部分诉求去推动规模化。


定位像是在这两个维度中间去找一种平衡。它处于一个舒适圈,自己觉得很舒适的一个位置,同时又处于一个学习圈,有可能是你不断的又想去突破自己,这样的过程。


在做的过程当中,不断有来回、有波动,有这样的一个感受的过程。最终的定位其实就是在做的过程当中,在成长和发展这两个张力所形成的一个结果。


义仓的不同阶段是跟机构的发展和外部的资源都有关系的。基于机构的发展,外部的资源以及个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地来拓展,让更多的人受益,或者说提升项目的规模化等等,不断去看见自己,不断的去了解自己、认知自己的一个过程。


方树功(十方缘):十方缘的独特优势和角色定位是做别人不做的,然后通过分享和合作去实现最终的服务4000万老人的目标。


我理解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我们要做什么比竞品强,而是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去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儿,让别人都比我强,这完全是一个相反的思路。有这种思路和我们所做的临终关怀行业也有关系。


临终关怀领域有五个方面,前四个方面都是完整的系统和行业,充满了竞争,而人文关怀特别是90%没有宗教信仰的老人如何去超越面对死亡的恐惧,研究得人特别少,也是大家不是很愿意去研究的领域。所以,我们就专门做这一块,把别人不做的领域作为我们的主攻方向。


在做的过程中感悟出来一个道理,其实每个人、每个生命都是有美好愿景的和理想。实现理想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就通过我的努力去实现我的理想和梦想,还有一种是和别人合作,让别人代替我去实现我的梦想


在这个思想基础上,就萌发了把我们研发的、总结的东西,分享给更多的人,让他们在我们的基础上去更好的实现他们的梦想。我们就像开车学驾照一样,任何在这行业里的学驾照,要学会的开车的一个独特小技能,以后他会做得更好。


我总结了一下,如果非要用竞争力的话,那就是我们专注于别人不关注的,不想做的那个东西,是我们的竞争力;我们真正的独特价值,是把摸索出来的这些东西分享给更多的人和组织,连接十方缘就是十方缘连接十方的缘分,把方法技术分享给他们,然后支持他们能更好地服务好这些老人,完成我们共同的梦想,是这么一种逻辑。


杨丹(好公益平台):从好公益平台来看伙伴的优势和定位,重点在两个方面:1)公益产品能否为用户创造价值,满足用户的需求;2)伙伴对影响力规模化和对系统的思考。


第一,很多来申请好公益平台的伙伴都已经有一个公益项目或者公益产品,它是不是可以为受益人创造价值,是不是可以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这是我们在第一层次会看的。


第二,在规模化的过程中,需要实现从面向受益人,到面向合作伙伴的转变,我经常会问伙伴,你的合作伙伴是谁,他为什么要跟你合作,你能为他创造的价值是什么,我们在选项目的时候会想要看到伙伴在这方面的思考。


最后,系统是动态的,每个机构都有一个有形的或无形的网,我们也希望看到伙伴对系统的思考,看到了哪些需求,有哪些资源,与机构的使命、价值,在哪些方面是一致的,等等。更多希望看到伙伴在这个过程中的潜力和思考。


Q4

我们如何应对变化?怎么选择自己跟着变或者保持不变?

方树功(十方缘):变化是永恒的,没有绝对的好和坏,做就好。

其实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永远在变,所以变化是永恒的,面对变化应该如何办?我是这么来看,应对变化有无数多种方案,每种方案都没有绝对的好和坏。

20多岁的时候觉得在国营单位大家都是两点一线,觉得每天的生活就特别一样,然后人人到死的时候也知道自己是在八宝山哪个花厅,就觉得这种日子不是我喜欢过的,我希望每天每时每刻都有新的东西去超越。

但走过三四十年以后,回头再看,发现其实人的一生走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道路,但走到最后是相同的,那就是自己走过了自己的一生,自己选择自己想过的那一生。

所以现在有好多朋友都问我这种方法好不好,那种方法好不好?我说只要你喜欢你就去做,其实世界上只要你想克服困难,你都可以去解决任何困难,因为什么?

因为你看到的都是你可以解决的困难,你解决不了的困难你根本都看不着,因为你根本也意识不到,所以最后就做了,一句话说做就好。

也有很多特别好的朋友遇到这些事都来找我交流,而且说你一定要给我的答案,必须的。我一般会这么说,如果你非要我给一个答案的话,我有几句话:1)答案只有你知道;2)答案在问题中;3)答案是涌现出来的。

第一句话,其实在你的领域里你是了解最多的,我其实在你的领域,我唯一能说的话是什么?我一无所知。

第二句话,你能把这个问题说的那么具体来问我,其实答案就在你问题之中。

第三句话,你非得让我说哪种方案最好,如何解决,怎么解决,我就提一个小问题,如果明天你就要死去,你现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他愣了一下,突然答案就迸发出来了,然后就相视而笑。

我说我只是你思想的助产士、接生婆,你才是你自己真正的主人,你知道应该如何选择?只要你想明白,明天如果你要死,你的答案就冒出来了。这就是毛磊刚才说的涌现

毛磊(童萌):我觉得有三点,1)提出好问题很重要,要学会把变化转化成问题;2)应对变化是个人主动选择的过程,没有标准答案;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一个我觉得是认识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更重要。当你意识到这是问题的时候,比你想办法去解决它要难很多倍。提出问题并不是说更高级的能力,而是真的确实地提出一个好问题,是一件更难的事情。所以有问题意识,认识问题,这件事情本身非常重要,就是你怎么把外部的变化,转化成你所面临的问题,这个是需要做一个转化的。

第二个我觉得应对变化,或者说我选择应对哪些变化,本来也是机构或者个人在做一个自我选择的过程,某种程度上就是我选择了要去回应哪些变化,和选择了不回应哪些变化。应对变化实际上取决于你的选择,不会有标准答案,不同的心境下、年龄下、阶段下,都会有不同的选择。

第三个我觉得这也是我比较喜欢反复说的一句话,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有人跟我问出一个非常宏大的问题,如果他真的是来寻求意见的,我一定会问是哪一件事情让你觉得特别的难,当下难在哪里?对此你又是怎么想的?你做过哪些应对?这些应对的效果如何?还是得回到某一个非常具体的场景下面,我觉得他可能才会有答案,而且这个答案一定是一个共创出来的答案。

闵雄(义仓):针对义仓项目,目前我是从负责到尽责的转变。每个产品都有生命周期,需要不断地反思和学习,从外部获得启发,才可能是解决问题、穿越周期。

从负责到尽责转变,我会对自己说,尽力就好,现在的环境,团队的情况,产品的情况等等,只要我尽力就好,这是第一个点。

第二点,外部的环境在变化,扑面而来让我们都很焦虑,让我完全处变不惊,还是很难办到。自己有一个很大的感触,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去认识这样的变化是变得尤为重要的,向他人学习,向书本学习,去读书,也包括比如说参加咱们启发时刻的这样的一些交流,都是很好的契机。

学习可能是应对变化非常有效的一个手段。从客观上来讲的话,每个产品都会有它的一个生命周期。义仓可能就到了它需要去进行变革和进行再创新这样的一个阶段,能不能进行变革,能不能进行创新,其实就是在这个周期必须去克服的。

学习的过程中,不一定完完全全只是看到这个行业的一些经验和知识,还要看到更广阔的其他行业、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包括跨界去了解他们去解决这样的一个社会问题的手段和方法,会对我们有哪些启发。至于启发多少或者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可能就是在过程当中去实现的。

杨丹(好公益平台):我想用二十大报告里边的一个词,守正创新,来谈谈对变化的感受。

我觉得南都基金会和好公益平台,守正的,不变的是支持民间公益、助力优质公益项目去实现高效大规模解决社会问题的使命。

创新的,如何应对变化,是一个内修外练的过程,最近也和一些伙伴在讨论,未来会根据伙伴的需求,做一些战略的微调,更好地支持大家。

Q5

最后还可以给伙伴哪些具体的建议?


闵雄(义仓):在竞争激烈的红海中,把有限的资源聚焦到最有价值的需求点,力争单点突破。

最近喜欢吃一个饼子,油炸的,小店很小,大概就5平方,他卖的产品也很简单,一个是猪肉馅,另一个是牛肉馅。

为什么5平米的小店只卖两种馅的油饼,每天都有那么多人去排队?一方面它肯定是满足我们需求,但另一方面应对现在餐饮市场这么竞争激烈的红海,为什么它能够脱颖而出

结合自己最近特别喜欢看的一本书叫做《单点突破》,既然有那么多事情要做,那有没有可能把我们做的事情浓缩到一个饼子当中?

其实这件事情同样也适合义仓现在这个阶段的调整,去尝试做的一件事情,把特别想做的那么多方方面面的事情,逐渐把它归总到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点上。

毛磊(童萌):遇事不决问用户,洞察用户需求后,肯定会有个做减法的过程,去从那些失败的教训中,找到做选择的真实证据和参考。

要给一个建议的话,我觉得遇事不决问用户,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然后不要想着既要……”“又要……”,最后你一定会什么都要不到。问了用户之后你要去洞察,洞察之后,一定是一个你去做减法的过程。

而且特别是要向什么学习,我觉得要像那些我们过往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那些失败的教训去学习,去看看那些失败的原因到底在哪里,那是非常宝贵的,可以帮助我们去做选择的,去做减法的最真实的证据和资料。

杨丹(好公益平台):分享一句尼采的话,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的时候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所以其实可以多问一下我们的机构到底为什么而活,然后在这个过程中的话,也许答案就像方老师说的,你自己就有了。

方树功(十方缘):放下规模化,才能实现规模化。放下不是放弃,放下我,破除我执,才能实现更大的愿景。

谢谢,把最后发言机会给到我。

其实前几个月我有个朋友说在北京最好的一个三甲医院的老年病科,科主任要求所有的医生和护士都学会陪伴的方法,除了疗愈那些老人以外还特别用心的去陪伴一些老人,说特别希望我去学习。

然后我就在朋友介绍下去三甲医院去学习。但到了三甲医院以后,主任带我参观和讲课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他们的宣传板,除了把十方缘logo换成他们的了,其他的和我们的东西完全是一样的。他给我讲的过程中,他就说他们用这种方法如何去陪伴老人,疗愈治疗效果特别好。当他讲完课以后,我深深给他鞠一躬。

我觉得特别感恩,为什么?其实我们一直做的这件事,就是希望这些陪伴老人的方法能走入到医院,能成为医生护士的一个技能之一,这家三甲医院就首先实现了,所以我觉得特别感恩他们,让所有老人都能受益。这时我突然发现,这就是我梦中特别希望的,让这些医生护士帮我实现这种梦想。

还有前几天,我看到北京大街上好多的公交站台上,都贴着爱与陪伴的宣传广告,这就是我十几年前都一直梦寐以求的:在所有的地铁站,在所有的公交汽车站都有爱与陪伴的广告,任何人在等车的时候都能感受到,爱与陪伴是一种生活方式,回家以后好好陪伴自己的父母,特别开心。

我们的同事跟我说,方老师我们刚刚给那个组织培训完,他们就把我们所有的理念什么就做成广告了,怎么也没提下我们,我说no,提不提我们无所谓,他在帮我们实现这些梦想,他是我们的恩人,我们要感恩这家组织。

所以这时候我只能体验到一句话,那就是:放下规模化才能规模化

放下不是放弃,是能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来看我们要做的事。只有放下自己,才能真正地做好自己;只有放下十方缘,才能做好十方缘;只有放下规模化,才能做好规模化;只有放下公益,才能做好公益。




平台动画 产品招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