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探索的行动研究”启动
平台消息
2022-10-31


2022年10月24日,“好公益平台项目规模化探索的行动研究”正式启动,本项目由南都基金会资助,四川尚明公益发展研究中心执行,来自好公益平台上的13家品牌创建机构和地方枢纽机构参与。

图片

启动会上,南都基金会项目总监冯元介绍了项目的初衷与目标,认为项目致力于挖掘和推广项目规模化探索中的实践经验,助力行业中规模化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范式的发展。


四川尚明公益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健强介绍了项目设计的逻辑、内容及产出任务后,开展了三个专题培训:由唐建光分享了“口述史的采访技巧与故事挖掘”、李健强分享了“行动探究的路径与默会的知识”、何满分享了“基于真实 的素材编辑与故事写作。



挖掘好项目背后的好经验




图片

“好项目”背后都有“好经验”,“好经验”主要沉淀在“人”的身上。入驻好公益平台上的这些“好项目”,之所以取得阶段性成功,背后是一个团队多年的付出和努力取得的,其探索的经验非常宝贵。

我们借鉴“路径知识”的概念,认为知识与经验体现在具体的情境与脉络之中,体现在各种关系互动与博弈之中,这就需要对情境与脉络进行梳理,讲出项目发展中的“故事”,表现为实践探索中“趟过的坑”、“迈过的坎”和“走过的路”。

项目采取行动研究与口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针对项目产品化与规模化的共创人员,进行经验故事的挖掘与整理,以提升品牌创建机构规模化经验的转化输出能力,同时产出好公益平台品牌项目创建的经验成果。

项目持续一年时间,将开展4次的培训与交流活动,陪伴和支持不少于10个品牌项目及枢纽机构进行经验梳理,完成一份研究与分析报告,从而形成《好公益平台项目规模化探索的行动研究文集》。


唐建光:口述访谈激发当事人讲述意愿


图片

唐建光老师开展了“口述史的采访技巧与故事挖掘”的主题培训。唐老师介绍了口述史的诞生与发展,认为口述史是逐步走向大众的,并倡导“大家来做口述史”,去寻访自己的历史,记录自己身边的历史。

唐老师重点介绍了口述史采访的方法,认为口述史采访的关键是激发讲述人的记忆和讲述的意愿。首先是前期调研与策划,形成口述史的采集方案与提纲,掌握的信息越多,激发讲述人记忆的空间就越大;其次是采访的过程,需要善用开放式问题,形成对话,激发讲述人的谈兴,并善于打破讲述定势,倒逼讲述人挖掘自己;在采访结束后,须注意留存和整理资料,进行多样化的呈现或出版。

口述史采访中,应尊重访谈人的知情权和隐私权,不因负面记忆而产生伤害。对于口述史的真实性问题,唐老师认为口述历史不是百分百准确的事实,而是通过很多人共同的讲述、共同的补充、共同的印证,最终才形成了所谓的“事实”。

李健强:行动探究的路径与默会的知识


图片

李健强认为,“好项目”背后都有“好经验”,“好经验”主要沉淀在“人”的身上。但对这些经验进行挖掘和整理是很难的,因为显性的经验容易识别,融于行动和生命的经验却难以言说(默会的知识)

规模化推广的项目中,主要传递的是“显性知识”,这些知识是理性的、逻辑清晰的、可以印证的、成功或有效的、集体或机构层面的;但项目取得成功的背后,还在于个人或团队层面,沉淀了很多感性的、非预期的、难以证明的、失败或令人沮丧的的经验,这些是难以表达和推广的。

我们在本项目中结合“行动研究”和“口述史”的方法,关注品牌项目生命周期中的关键节点,梳理项目发展中项目共创者所“趟过的坑”、“迈过的坎”和“走过的路”,形成规模化发展的“路径知识”。

个人或团队的行动,都是在多层交迭的某个社会空间中展开的,充满着矛盾与冲突。行动研究就是行动者的自主探究过程,项目支持各品牌项目的负责人,通过对“项目共创者”进行口述访谈,挖掘和整理沉淀在这些人身上的规模化探索经验,并主要以故事的方式展示出来。

何满:行动研究写作的另一种可能性


图片

何满老师认为,应该让行动者成为自己行动的研究者,而研究者作为行动者的协同研究者,共同完成案例故事的整理。她通过解读《我们在行动》中的生动案例,总结出基于行动者视角的三种叙事类型。

行动者通过三种叙事线索,来记录行动的发展变化:若以时间为线索,则需对行动的整体介入非常深,叙事通常由亲历者(多是决策层和协调者)书写;若以事件为线索,则需聚焦于事件及其与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梳理行动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反思;若以人物为线索,可以很好体现个人的情感和思考,但难点在于聚焦。

她最后强调,故事的言说确实很重要,不过在写作过程中,如何将背景文字转化为可视图表、整理融入原始资料、将时间过程流程化等,也是需要掌握和学习的技巧。(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四川尚明公益发展研究中心”。)





平台动画 产品招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