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项目如何做出大影响?
媒体报道
2023-04-27


来源:2023-04-27  南都公益基金会  小项目如何做出大影响?



没钱、没人、没背景,如何打造机构影响力?在问这个问题前,万飞问了自己5个“为什么”:为什么没人知道我们?为什么人们要知道我们?为什么需要我们的,找不到我们?为什么人们要相信我们?为什么我们应该要有影响力?


4月1日,全国最美志愿者、湖北省监利市蓝天下妇女儿童维权协会发起人万飞在湖湘公益传播伙伴沙龙上,以“一家三无县域社会组织如何走进联合国”为题展开分享。他发起的“万家无暴”项目成为反家暴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公益项目之一,多次受到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报道。万飞6次应邀在国际会议(包括联合国妇女署反对性别暴力早餐会)、11次在国内会议上作主题分享,并多次参与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研讨交流。


备注: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湖湘益起来,作者:万飞。内容有删减,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机构立场。




能和湖南的公益人相聚,我很开心,也特别羡慕长沙公益圈的氛围。


今天的主题是谈我们这种小机构,应该怎样通过传播达成一个更高的目标


在做“万家无暴”前,我从来没有接触过公益。从创建机构,到设计项目,压根就没有想到影响力之类的。过去,我的脑海里没有这些概念,通过近几年的实践,以及被朋友推荐去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广州公益慈善书院学习,才开始建立传播意识。


很多人都说:公益里面最难的不是筹款,而是传播。那么,什么样的传播算好传播?为什么要传播?


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说法。高深一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是倡导有关社会问题等等。对我们而言,立足自身角度出发,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获取更多的资源。


那我又想到第二个问题。都说传播要做好,那做成怎样才算“好”?我们应该怎么去衡量呢?


从实务的角度看,个人觉得,一篇文章也好、一个视频也好,最直观的是它有流量,有阅读量或播放量。比如说,公众号某篇文章的阅读量有100万+。


但我们同样要思考一个问题,即:这个阅读量是持续的吗?如果有人说,我们的阅读量好,有两千多。但如果一年才一两篇文章有这样阅读量,那整体也不能算好。


所以,如果传播的文章写得好,流量是持续的,那才是成功。


再一个,要看你的传播会影响到哪个圈层。有时候,我们说公益要出圈,要破界。但是,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圈层分类,比如按地区大小,有县、市、省、全国等;也可以按领域,反家暴、环保、教育等等。如果说你在实务方面做得好,而学者和专家不知道,可能说明还没有做出来。


所以我觉得,判断一个传播好不好,一要看有多少人知道(通过持续的阅读量、播放量);二是看有没有出圈,也就是有多少不同的人群知道。


接下来,结合我们机构的影响力建设,从三个方面和大家做分享和交流。



小项目如何做出大影响?


2015年,我们在县里登记的时候,其实不知道要做什么,没有所谓的议题概念,也没有聚焦的想法。


我们机构的服务对象是妇女和儿童,但是这个群体太大了,他们面临的问题也很多。


我们到底做什么呢?后来通过讨论,选定“反家暴”。现在“反家暴”是个热点话题,但从社会问题的角度看,它还是很小众,全国反家暴的机构也非常少。


目前,我们面向全国服务了21个省的家暴受害人,但是我们每年项目支出却不超过8万块钱。所以,我们的项目其实很小。


那么,这种小项目要如何做出大的影响呢?我要怎么证明一个小地方的项目对这个社会议题产生了“大”的影响?


“大”的第一个层面,是对国家法律和制度上的推进。2015年,《反家庭暴力法》还没出来,直到2016年3月1号才发布。


从国家法律颁布再到20多个省的地方性法规出台,湖北是全国第二个出台相关法规的(编者按:2019年3月29日湖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湖北省反家庭暴力条例》)。湖北省妇联领导说,“要把万家无暴的成果立法化”。


也就是说,《湖北省反家庭暴力条例》是跟“万家无暴”相关的。立法调研组第一站调研去的我们机构,条例草案提交给省人大审议前,我应邀参与了三次专家审议。后面,我还给河北和陕西等地相关法规提了建议。现在,九部委正在制定一个国家通用的告诫制度,我也受课题组邀请提了些建议。


所以说,一个小的项目,不仅仅是在做个案的服务和知识生产,我们还在自下而上地推动法律政策完善,并且影响公众的观念。


项目做到一定阶段,应该有一些梳理。如果有了新的发现,我们就会发声,希望得到一些专家的关注和认同。在和实务结合的活动场域里,分享一些小地方的小项目或小人物,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这些年,能在一些场合做分享和交流(包括参加6次国际会议和11次国内会议),是我之前连做梦都没有想过的。


我们也会通过写内参,推广“万家无暴”的理念。大学老师与我们合作做研究,从乡镇妇联到全国妇联的关注,从地方性媒体到央媒的报道,以及在一些场合演讲等,都是靠我们不断总结项目成果并向外推介得来的。


那我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有以下几方面:


1. 坚守技术公益和有效公益


我们没有钱,怎么做才能更好呢?这就要从“人”入手。我们不做送钱送物的“随手公益”,而是重点培养专业志愿者,从外面请老师给我们培训或组团出去学。


我们搭上心理咨询师考证的最后一班车,有21人考过了(注:这21人既是蓝天下的会员,也是专业志愿者)。然后组织大家持续学习,机构报销学习费用,志愿者学了技术就要参与项目服务。


第二,强调“有效”。如果发现这个事情我们解决不了,没有能力,我们就不碰。我们当初确定了“不凑热闹,不钻无底洞”的原则。比如媒体报道后,很多机构蜂拥而去,凡是这样上了媒体的事情我们都不碰。


第三,“不钻无底洞”。比如很花钱的大病救助,我们不碰。这样,就倒逼着我们做能力建设。相应地我们有了一定的技术能力,别人就会高看我们一眼。如果我们聚焦某个议题,采用技术结合的方式去回应,可能就能具备一定的优势。


2. 深耕议题


县域社会组织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是什么都做,什么都想碰,扶贫的、助学的、文明倡导的,常常来什么就干什么。


我们很坚定,从一开始就只做一个事情。我们机构没有战略,至少没有成文的战略,因为每一年的情况都不是上一年能够想到的。所以有战略和没战略,还是要因机构而异,并不是没有战略就不好。


我们只做“反家暴”,坚持“一万小时定律”,做久了自然而然别人就认为你是专家了。其实我们懂的还不够。但是,有时候你怎么想不重要,别人认为你是,你可能就是。


再就是容易打造品牌。国内反家暴的机构不多,我们做到现在也才八年。有些机构做了20~30年,我碰到这些机构的负责人问:“老师,在你们机构中,你印象最深的项目是什么?”他想了半天也想不起来……


为什么呢?因为最多两年项目就换名字了,这个品牌怎么能建立起来呢?所以,我们项目名字就叫“万家无暴”,这么多年一直不改。


3. 注重成果梳理


无论是哪个领域的事情,只要做两三年,你肯定会有所发现,有很多解决这个问题的心得。要把它提炼出来、呈现出来、推出去,我们必须有这种意识。当然,还需要及时收集材料,就像巧妇做炊得手边有米。


举个例子,我们在服务中发现大量前妻被前夫殴打的案例。今年3月份,我帮2个受害人申请了人身安全保护令,一个甘肃的、一个湖北的,她们都是离婚不离家,多次被前夫打。


很多人常说,离婚是解决家暴问题的终极方式,你要想解决家暴的问题,离开他就好了嘛。我就去观察,留意差异,留意其中的特殊性。同时思考前夫为什么会这样,不是离婚了吗?离婚后怎么还打呢?


观察多了,我就提出一个观点:离婚不是解决家暴的终极方式。并不是离婚就万事大吉了。可能她离婚的时候,或者离婚之后,前面的这些问题根本就没有解决,仅仅是在逃避,所以浅层次的方法不足以解决问题。然后我开始写文章,或跟媒体记者传播这些新观点。这些年,每到妇女节和国际反暴力日,许多记者就会打来电话采访,这时候我会感到很荣幸。


很多人问我累不累,我说虽然我的声音都嘶哑了,但我很兴奋,因为有这么多媒体关注。我觉得这是对我们的认可和褒奖,我一定要把我的这些发现说出去。


即使是同一个观点,我都会提前准备好不同的案例。《南方周末》报道这个观点时候,说的是这个故事;《新京报》报道的时候,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案例,但我们核心观点是差不多的。


4. 注重行业扫描


我们做反家暴,就要对全国反家暴面貌、国家政策设计、社会组织分布等信息有一些了解:每一个机构擅长的领域在哪里?这个领域缺少什么?做哪一块最容易出成果?我们的优势在哪里?


所以,自己想抛头露面,想从这个地平线拔地而起,了解这个行业的生态后,条件会更好。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业态,盲目搞创新,可能你的“创新”人家已用了很多年。


5. 注重传播


我们并不是做活动报道和信息输送,更主要是知识产出,在反家暴领域我们发现了什么,针对某一个问题怎么去应对,哪一个方法更有优势等。


实在没有什么现成案例的话,就天天盯着百度、腾讯新闻和微博的热榜。只要是跟性别暴力有关的,我都会写短评,做普法或将“万家无暴”项目总结的反家暴策略推介给公众,这样传播的效果常常会很好。


在各种场域不断地去说“万家无暴”,大家就会记得,湖北一个县城里有一个反家暴的项目叫“万家无暴”。


说到抢流量,一要蹭热点;二更重要,要有独特的观点,不要人云亦云。凡是这个热点出来以后,公众情绪化的东西我们不碰,要引导大家理性地看待这个事情。第一,要合法合规;第二,要和国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第三,要让公众看了有收获。



如何筹款?

首先,要弄清楚我们是谁,能干什么。我们能做的事情其实是有限的,如果没有钱,就做不花钱的事情。


其次,要量力而行。如果有预算,就按照你的能力去匹配。另外,我们主打“技术公益”,服务几千个家暴受害人,为她们提供服务,也没给钱。但人家对我们却很满意。


此外,学会讲故事。筹款的时候,我们从来没有向任何一个捐赠人说:你给我们捐一点钱吧。所有的个人捐赠都是人家主动给的,这有我们的理念和方法。


我们从来不讲悲情故事,也不卖惨。而是从一个小故事讲起,讲有效果的点。很多时候,如果卖惨、哭穷,或者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人家不一定瞧得起。当我们给捐赠人讲故事,真的打动了他们,他们可能就有了捐赠的冲动。


最后,我们要做好捐赠人维护。对基金会,我们要用项目成果和业绩;对个人,要用情感去维护;对企业,要用利益和情感去维护。


一般,我们的捐赠人都会连续捐赠。现在,给我们捐赠最多的捐赠人是黄浩如先生,他累计捐赠额有180多万元。




如何实现自我成长?



我们团队有3个全职员工。我原来是公务员,提前退休以后,做了全职志愿者。作为一个县域的公益人,我们怎么关注自己的成长呢?


第一个,只要有免费学习机会,我都会去申请。退休后,我通过海选“抢”到了四个奖学金,包括深圳国际公益学院EMP文雅奖学金、广州公益慈善书院MPS禾合奖学金。


很多人觉得没有时间,或对学习不感兴趣。我的体会是,除了学知识外,这种学习还有很多附带功能,如上平台、长见识、交朋友、链接资源等。建议大家看到后还是要积极申请。我们刚才提到要出圈,同学、老师认识你,都是一种出圈。


第二个是评奖,我们也会申请。每一个奖单独拿出来的时候好像没什么,但是,每次获奖都会拉动一个小流量。如果累计获得好几个大奖,再到外边分享的时候,更有说服力。


这些年,我们获得了12个政府和社会评选的“国字号”奖。如果我们的项目厚度不够,那就推某个人或者机构。如凤凰网的行动者联盟公益盛典,包含年度十大公益项目、年度十大公益人物、年度十大公益企业和年度十大公益创意等,我们可以对应情况去申请。


另外,我参加一些论坛、会议和学习的时候,会主动和一些专家学者交流,跟他们讲这些小故事。说不定,某个奖项评审中,某个评委就听我说过“万家无暴”。即使没能获奖,通过梳理,我们能找到欠缺在哪里,去了解整个行业的重点在哪里,评委最关注的是什么。这样,下次我们去调整,抓住每一个机会。


社会组织离不开和政府打交道。如果我们熟悉政府的行事方式和规则,知道它的思维和话语体系,对做好事情肯定是有益的。


有些社交媒体平台会邀请我入驻,其实刚开始我没有自信,觉得自己写不好。但他们鼓励我,然后教我。有两年,我每天至少要写2000字,坚持下来,发现还是有了一些收获。比如,我在知乎上写了反家暴专栏文章,在百家号、腾讯新闻上写的文章总阅读量超过了7亿。当第一个百万、千万阅读量出现时,我都特别激动。


每次分享,我的课件都不是完全相同的,这也是倒逼自己思考和改进。我会逼着自己去参加海选、筹款、设计项目、梳理项目,去写稿、讲课,没想到几年下来,我从公益小白成了小有收获的多面手。




平台动画 产品招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