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问题:
中国的环境法规定,大型建设项目在不同的时间节点,相关政府部门需要预留时间及空间,充分征求公众意见,依法进行公众参与程序。然而,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公众,知道这种前期公众参与节点的甚少,导致多次出现工程就要动工或“推土机来到家门口”时引发的冲突。
背后成因:
中国地域广阔,各类发展规划与生态保护要求存在大量相互矛盾和无法相容的问题。初步研究发现,广东、福建、山东、江苏、浙江等地的10个沿海地区,未来5~10年将有200余个项目在海岸带重要生物栖息地落成。内陆的大型工程项目,例如水坝、水闸、公路、铁路,可能占用重要河道和穿越生态敏感区的工程数目超过我们现有的估算能力。全国的社会组织中,核心业务为推动民主协商或政策倡导的数量很少,民众对公众参与的方法大多数仍停留在写推文制造舆论或“跟相熟的部门领导聊聊”的认识上。碍于资源所限,守潮人——生态保护前期协商系统项目,目前仅覆盖主要的沿海城市。我们相信,通过将守潮人的覆盖面延伸到全国,就能推广其中依法、科学、理性的价值观,为社会带来改变。
解决方案:
梳理我国法治框架内规定的部门在大型建设项目必须发起、组织并公示邀请市民参与的公众参与节点,培训公众对规划和环评等法规的研读、公示跟踪和数据分析,提升公众在工程建设前期参与环保协商的能力。同时,鼓励公众善用工程规划前期的公参期,依法有序、科学理性地向部门反映意见;分析问题背后的法规漏洞,以两会提案改良相关政策法规,将问题终结于萌芽前。
目前产出及成效:
过去6年已培养超过90名可独立完成研究、参与公参期的研究员(现时仍保持活跃的有35位)。多年来,项目已覆盖主要沿海省市。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共跟进研究546个涉及可能占用生态敏感点的规划、工程、以及相关的保护法规的修订,通过汇总不同利益相关方意见,向政府递交370余份研究结果及改良意见信,参与座谈会28次;其中122个规划、工程及法规改良建议获部门接纳,联同各级人大政协递交提案/议案27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