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琼 | 从自己做到支持其他伙伴,再到支持搭建美育网络的思考与实践
精选文章
2021-12-14


11月22日,由南都基金会、壹基金、资助者圆桌论坛联合承办、中国扶贫基金会支持的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1年会“影响力规模化:从产品视角到系统视角”平行论坛在北京举行。浙江致朴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杨国琼女士在论坛上做了“从自己做,到支持其他伙伴,再到支持搭建美育网络的思考和实践”主旨演讲。以下是演讲内容,供大家参考。



大家好!我是致朴基金会的杨国琼,很高兴今天来这里跟大家分享我们的实践。致朴是一个特别强调小而美的机构,我们从来都说不要看重规模化,所以找到我们来分享的时候,还是有一点点忐忑的。


致朴到今年才刚刚五年,今年是第一次做机构的战略规划。我们梳理了过去整个机构的发展历程,在前五年,我们就是在感知问题的过程中,去设想这个系统到底是怎样的、未来怎么样去工作。所有事情都是在感知中一点一点前进。



杨国琼在平行论坛上做主旨发言



从系统视角开始



致朴基金会成立时的定位就是资助型基金会,但是我们确实是从实操开始的。发起人认为我们需要自己掌握这个事情的手感,所以当时找到了浙江西部县里面的乡村,做了一些尝试,直到2019年我们才正式开始资助。后来在资助美育项目的过程中非常自然地开始跟同行做交流,开始了乡村儿童美育项目同行之间的研讨,后来结成网络。


致朴之前并没有领域发展的目标,直到今年做战略规划时才把领域建设放到工作规划里。主办方给到我这个题目时,我也在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路径,虽然我们机构对规模化一直特别谨慎,但是有一个事情——系统视角,是从我们工作一开始就有考虑的。

 

我们机构最初确定的使命是“让更多儿童得到适合自己生命成长的教育”。那么到底什么是适合乡村儿童生命成长的教育?当我们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它一定不是只跟某一方相关,而是跟孩子的家庭、所在的社区、社会的大环境,以及学校都是相关的。


我们最早做实操项目的设想,是希望在一个县域里,非常综合地从学校、家庭、社区三个不同的层面去干预孩子。目前来看这是一个并没有那么成功的案例。从系统性解决问题的视角去看,是需要多方配合综合干预的,但是这个事情做起来没有那么容易。哪怕是我们已经缩小在一个县域里面,仍然会遇到非常多的困难,所以我们也一直在调整策略。比如合作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发现这个县的社区层面更有生长点,未来我们在这个县域的工作就会更着重在社区层面,收缩学校和家庭方面的工作。而另外一个县我们跟教育局和学校系统合作得更好,那个县就从学校的角度介入工作。这样工作就不会那么分散。


当初在做实操项目的时候,我们还没有清晰的如何去资助的概念。但是我们知道,如果想要在一个县域的学校、家庭、社区都有介入工作,靠一方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当时引入了非常多的专业资源,包括阅读、是光诗歌、万物启蒙、性教育等等专业机构进入县域。当然,这在我看来不是资助而更多是服务购买,但是我们会非常留意把其他的公益机构引入县域,希望不同的项目互相影响。我们也在探讨有没有可能在县域内孵化本地的公益机构。



一步步感知需求



图片
图片



当你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就会觉得可以干预的点特别多,这个时候怎么聚焦?前面提到,我们的一个聚焦方式是把工作范围缩小到一个最小的可循环的系统内,比如县域。我们的另外一个聚焦方式是从一个更小的议题切入,比如乡村儿童美育。


致朴最早开始的公益项目就是美育,从举办乡村儿童绘画大游行到和老师们共创美育课程和做美育教师培养,最后形成了一个美育课堂、理念倡导、儿童呈现的循环。在通过实操的美育项目确认了美育是一个可以回应到致朴使命的重要路径以后,我们才开始把美育项目作为主要的资助方向。


我们分析了乡村儿童艺术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可及性不足和教育质量低下,梳理下来现有的解决方案集中在:补充艺术专业类教师、提供多元艺术课程、培养乡村教师,以及社会资源介入校内外活动。然后我们再从这些解决方案的公益项目中选择更契合我们教育理念和工作方向的合作伙伴。2019年做问题分析的时候我们是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的,但是今年我们对美育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育不再等同于艺术教育了,而是将自然美和社会美也纳入到美育的范畴,将美育超越到学科教育之外。


在资助美育项目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非常多关心这个事情的公益组织,也发现大家有很多相似的问题,这促使我们在2019年召集了两次乡村儿童美育课程研讨会;为了看到一个领域全貌,又在2020年做了《乡村儿童美育公益领域扫描报告》。这两次美育课程研讨都在乡村小学进行,到第二次研讨会结束的时候,大家觉得我们应该成立一个联盟或者网络来支持机构之间持续的探讨,这是我们后来建设乡村儿童美育网络的初衷。


报告_副本.jpg

乡村儿童美育公益领域扫描报告

到2021年,因为感知到“理解儿童”这件事对教育机构的重要性,我们又发起了与儿童理解有关的倡导“千语千寻”和理解儿童行动研究。原来我们根本没有想过要做研究和倡导,这个过程就是随着事情的发展,一步步感知到需求,从而做到现在。



建设联结领域的网络



美育网络的使命,是想要促使整个行业发展。可以看到当我们集结在一起后,我们可以做到超出一家机构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比如我们已经连续举办了16期线上沙龙、美育项目官员研学营、联合的儿童艺术展等等,大家发现,联合在一起可以有更大的影响力。


走到了这一步,我们今年才开始认真思考到底什么是领域建设,以及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作为一家追求小而美的机构,我们本身不是特别想要以规模化为目标。但是我们也看到,如果想要实现让更多儿童得到适合自己生命成长的教育,我们不能只让自己小而美,而是需要让更多人一起美起来,而领域建设是我们作为一家很小的基金会所能够产生更大影响的方式,所以今年我们才把领域建设放到了战略规划里面。


在研究什么是领域建设时,我们抓到几个非常重要的点:领域建设应该有共享的知识库;有多元互补的行动者;有领域层级的行动方案;有基础设施;有持续充足的资源。资助者圆桌论坛的知识库中《通过领域建设推动人口层面的大规模变革》这篇文章将领域发展分为新兴阶段、成型阶段、发展与保持阶段。很明显,乡村儿童美育领域正处于新兴阶段。


1639469490751783.png


分析整个领域行动者的时候我们发现,致朴在填补非常多领域的空白部分,但问题是:我们做太多事了。所以我们要去分析,在领域系统中我们最应该承担的角色是什么?我们的资源应该投入到哪里?我们的实操和资助应该分别在哪里?


结合对乡村儿童美育领域现状的分析以及领域建设新兴阶段需要考虑的重点,未来美育领域建设主要是:知识生产和传播,领导力发展和人才培养、资助各类解决方案、促进行业之间的学习对话交流。这几项工作我们过去都在做,但过去是从回应即时性的需求出发,未来则会更有意识有规划地开展。


1639469534494878.png

致朴基金会2021-2026年战略初稿


根据前面所有的这些会看到,致朴是一家非常小的基金会,资金规模不大,人也不多,全职就七八个人的样子。在这个领域里,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是催化者,另外就是希望我们能够更具实验性一点,能够做一个更前瞻性的探索和试错的角色。


由此我们在战略规划中提出两大工作策略:一个是美育实验室,一个是美育领域建设。美育实验室里面包括自己的实操实验,也包括合作伙伴的实验,这里最重要的是把好的美育案例做出来,再通过领域建设中基础设施、共享知识库等,把好的案例的效果放大。通过领域建设中的研究和传播同时也可以支持到实验室里好的案例的发展,这样实验室和领域建设可以互相促进。但是因为这个战略还没有开始进行,可能要等到五年之后才能检验到它的成果。



致朴的两个关键

图片
图片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致朴会有这样的一个顺其自然的发展过程。我和发起人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认为有两个比较关键的点:


一个是我们本身看待事情的时候,我们会看到这个事情需要不同的人参与和不同的伙伴介入,我们需要与人合作,我们自己只是其中一个力量,如果要达成使命,我们需要连结更多的力量。致朴有句话叫“同道致朴”,就是我们需要更多的同道和我们一起走下去。


在这次做战略规划时,我们特别提出来,未来致朴要重点积累两个事情:人和内容。“人”就是能够和我们一起行动的伙伴。“内容”就是我们的解决方案,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模式或方法。当我们开始就有这样的意识后,我们做事情就特别愿意看见同道,资助同道,连结同道,一起努力更好推动这个事情。


除此以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我们认为是教育项目的特殊性。PPT里这张图是我们美育项目里面的小孩子画的戴着乌纱帽的钟馗。老师觉得这幅画很特别,我们也都特别喜欢。这是一个孩子心目中的乌纱帽,可能会跟我们心目中的乌纱帽是不一样。


1639469562397470.jpg

孩子画笔下的乌纱帽


这就是教育的特性,尤其是美育,它没有标准答案。美育尤其是个性化和多元的。在我们看来,好的教育很难通过标准化的产品实现,尤其当我们想要的教育还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追求一个人心灵和精神层面的发展时,美育尤其是个性化的。因此,我们不认为一个解决方案或者一套产品可以应用到所有的地方,我们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不同的合作伙伴、不同地方长出不同的东西,这决定了我们一定会支持不一样的尝试,以及让这些尝试之间交流对话,但绝不是去复制。对教育项目的理解,决定了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一定会走向资助其他的伙伴,最后能够结成一个更有弹性和生长性的网络的方式。

 

这就是今天我对致朴为什么会从自己做项目,到支持其它项目,再到搭建网络这样一条路径的思考。但我们走得还不远,很多东西还在设想中,还需要等待时间去检验它。


平台动画 产品招募